內容來自YAHOO新聞

當科技遇上藝術-巧妙創意 鏈結傳統與前衛

工商時報【邱誌勇】

從1970年代電腦大量普及的世代開始,電腦及相關的數位科技便被視為新的媒材,用來進行藝術創作。然而,約略到1994年,藝術家、館長、藝評人才開始使用「新媒體藝術」這個詞彙,指涉新型態的藝術創作,但「新媒體科技」真正被寫入藝術史卻遲至1998年。

儘管這類新藝術的表現形式,如:互動多媒體裝置、虛擬實境環境、即時運算與投映、網路藝術,全是運用數位科技、電腦科學與網絡技術得以完成,並不代表科技藝術就與傳統藝術全然決裂。透過巧妙的創意表達,台灣科技藝術成功地鏈結傳統與前衛的表現。

例如,在地實驗的《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蕭賀文》實驗表演》,將傳統的懸絲吊偶與梨園劇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全台首創的機械操偶與人的互動表演,以數位科技操控的偶,演繹出傳統戲曲古雅美麗的身段。

創作團隊透過刻意的操弄,讓真實的人(蕭賀文)成為偶(黃安妮)的「靈魂」(無論是作為黃安妮的燈光師,或是兩人共舞);同時,人(程式設計師)所設計的電腦程式也成為黃安妮的另一個靈魂。以致,其身體同時被主體給客體化;也被他者給客體化。

如此主客體之間的關係,似乎已非傳統主體與他者之間的對位關係,且原始分離的肉身與靈魂在此展演中卻可藉由展演的過程融合體現出來。

又如,當代傳奇劇場的《蛻變》,創作以卡夫卡的文學作品為基底,除涵納了數位科技的元素,其大量運用的水墨投映,展現之視覺景觀成功地揉合了東西方表演藝術文化的傳統,也開創了京劇的新表演思維。

《蛻變》將卡夫卡小說中最艱澀難懂且抽象的部分抽離,一方面透過主角與化身間的主體分裂與對話;另一方面,透過影像化的轉喻,傳達原著表現主義風格中的夢境、心境、時空關係與荒誕的書寫風格,並確立橫亙於傳統戲曲與西方劇場中的辯證位置。重要的是,京劇中抽象的空間表現形式,在融合科技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讓影像風格兼具中國傳統水墨情懷及寫實意象。

今年預計出征德國ZKM的《蕭賀文》,以及曾經在愛丁堡世界首演的《蛻變》都表意著,當代數位科技已發展出一條將歷史科技之先決條件,視為人類集體意識的清楚路徑。一個藉由科技過程與媒體所組構的集體知覺現象正快速成形。

《蕭賀文》與《蛻變》伴隨著數位科技的本質,數位再現形式藉著符號位元將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分解,使得展演的每一部份依賴著新興的數位再現形式;結合傳統車貸舞蹈、戲劇與數位媒體的展演形式,展現其獨特的本質特性,表現獨特意念,而這些本質(包含其特質、設計哲學與數位美學)不僅存在於當代數位文明的世界之中,更重塑著人們觀看數位世界藝術展演的經驗模式。(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祕書長、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副主席)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當科技遇上藝術-巧妙創意-鏈結傳統與前衛-215008613--finance.html


E12D20AB33C2DC07
arrow
arrow

    x13nr7lv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